【整治高额彩礼】移风易俗“金”为轻,文明婚恋“情”更重

10-11 15:15  

婚姻是人与人情感的归宿,是家庭形成的起点,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传统婚俗中的“彩礼”逐渐演变为“天价彩礼”,不少家庭为此背负沉重债务,不少年轻人因彩礼问题推迟甚至放弃婚姻。这种现象不仅背离了传统礼仪的本意,更成为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塑健康婚恋理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介绍整治高额彩礼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彩礼”:传统礼仪与现代异化

彩礼,来源于我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之一。《礼记·仪礼》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即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送聘财,意味着婚约正式缔结。

从传统上看,彩礼远非简单的财物往来,它承载着深厚的礼仪与象征意义。它最初是男方表达诚意、尊重和感激的方式,既是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答谢,也是一种对未来婚姻郑重承诺的信物,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与结合。然而,这一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复杂的演变。在某些地区和情况下,彩礼的初衷被异化,从一种礼仪象征转变为婚姻谈判中的筹码,其金额远远超出了男方的正常经济承受能力,形成了令人瞩目的“高额彩礼”现象。

二、“高额彩礼”的危害性

(一)加重经济负担,引发民生困境

高额彩礼往往超出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频发。许多家庭为凑齐彩礼不得不节衣缩食、多方举债,甚至寻求高利贷。这种经济压力不仅让新婚家庭在起步阶段就背负沉重债务,更会影响婚后生活质量、子女教育投入和老人赡养能力,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二)扭曲婚姻观念,破坏情感基础

高额彩礼将婚姻关系物质化、交易化,使年轻人在婚恋过程中过度关注经济条件,让婚姻从情感的结合异化成金钱的交易,缺乏情感基础和长期稳定性,夫妻关系容易因财物问题产生矛盾,离婚风险也随之增加。部分家庭将婚姻视为脱贫手段,严重扭曲了婚姻的本质意义。

(三)助长攀比之风,侵蚀乡风文明

彩礼金额的不断攀升加剧了民间攀比心理,形成“彩礼竞赛”的恶性循环。许多家庭为维护“面子”而不断提高彩礼标准,甚至出现“彩礼排行榜”等畸形现象。这种攀比风气助长了铺张浪费、虚荣消费的行为模式,侵蚀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乡风文明。

三、为什么要整治“高额彩礼”

高额彩礼现象的成因复杂,既有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也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观念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点名高额彩礼;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举行关于推进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这些都足见党和国家对高额彩礼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决心,也折射出这一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指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宗祠规范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引。规定明确指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已结婚且共同生活的情形,也规定了彩礼返还的考虑因素和比例原则,已成为各级法院处理彩礼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此外,民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也联合出台多项政策,将彩礼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这些法律政策共同构成了整治高额彩礼的制度体系,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26/202510/bc7c6c0324ac8d0ac01bcfe1e386d99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