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查章维 李佩 饶诗 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寻访到蕲春县健在的最年长抗战老兵汪学奇。他的一生,既是抗战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1925年8月30日,汪学奇(又名:汪学琦)出生于张塝镇马鞍山村一个贫苦农家,幼年历经亲人相继离世的悲痛。在艰难环境中,他凭借房叔资助完成三年私塾启蒙,展现出过人的求学毅力。
1944年秋,正在胡凉亭读初三的汪学奇,毅然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随部队跋山涉水、突破日军封锁线,徒步千里抵达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成为青年远征军204师炮兵一营战士。
抗战老兵 汪学奇:我们在校的全校同学报名有好多,最后挑选了有17个人,我就是当中这一位。我们对这个日本鬼子很仇恨,那个时候保卫国家的心情也很急切,去参加远征军是流血牺牲的事儿,但是我父亲还是很明理的,为了救国,响应国家号召,我愿意去参军,他也还是同意的。
在系统掌握观测侦查、旗语通信等军事技能后,1945年3月,汪学奇所在炮兵营被抽调至云南边境前线。
抗战老兵 汪学奇:6月间,我们就回原部队,又回到四川万县来。我们这个师204师就准备从四川出来,走宜昌进行反攻,那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很快,我们还没出兵,日本投降了!就这样抗日战争胜利了。
虽因日军投降未能亲历战斗,但那段枕戈待旦的岁月,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抗战胜利后,他在贵阳青年中学公费学习,后被强征入伍进入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任见习官。随着解放军南下,重庆诸县相继解放,汪学奇随机关迁至四川成都,于1949年底参加成都起义,开启人生新篇章。
他先后在解放军18兵团随营学校、西南军政大学成都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至18兵团62军独立一师三团政治处宣教股,后转隶到眉山军分区,历任宣教干事等职,协助地方政府参与西南土改、镇反运动。1952年6月,汪学奇主动转建还乡,投身蕲春教育事业三十余载。他创新教学方法,在扫盲运动中培育上千学子,1986年被评为高级教师。退休后仍心系教育,累计捐资助学160万元。
汪学奇侄女婿 柯来华:他经常跟我们讲到这些革命故事,我深受感动,又深有启发。我们一定不忘记他的谆谆教诲,我们会把他的抗战精神发扬光大。
抗战老兵 汪学奇:部队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一直学着,办事要认真,还要有毅力,做个事儿就要认真做,所以这是我一生的工作作风。
编辑:李科桦 责编:梅 益
平台总监:刘明正 编审:董 硕
总编审:程小年
出品人:童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