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作风,哪来产业兴
在鄂皖交界的蕲春县向桥乡
一场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触发的作风变革
正让党员干部扑下身子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让村书记化身"带货主播"
让乡贤“云献策”汇聚智慧和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
把"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乡镇
看他们如何用"实干指数"
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板凳上学精神,田埂上见真章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这话在向桥乡可不是空谈。乡党委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当成了头等大事,更是锤炼作风的“磨刀石”。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每月雷打不动组织专题学习和研讨,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研学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思想根基,校准行动标尺。
光在屋里学可不够,乡领导班子带头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扑下身子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开展“五个一”大走访大摸排,形成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为了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乡里建立了驻点干部每周走村入户的硬机制,走访情况在例会上晾晒通报;同时,线上通过公众号征集民意,线下设置走访和信箱,构建起立体化的民情收集网络,精准收集民意诉求,形成问题清单、销号管理、进度公开的完整闭环。如今,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办实事成了新风尚,实实在在的作风之变,让群众的心声被真正听见、回应。
书记变主播,土产成“网红”
学习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的实绩上。向桥乡以学促干,把转变的作风能量,精准注入了产业振兴的“主战场”。一场从“带头人”到“带货人”的蝶变正在发生。
乡里联合鄂州职业大学、县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开设“农村电商培训班”,孵化出30多名本土主播。桐油畈村的村支书在推广“桃茶”,蟠龙山的网格员借古寨风光拍摄推广视频,棠树岭驻村第一书记更是化身讲师兼代言人……他们成了家乡特产的“最强代言人”,线上直销农产品突破5万元,还成功引流游客超3000人次。
作风实了,发展的眼光也更长远。篁津聿公司投资200万元升级竹产品加工设备,引进竹笋加工、竹旅融合等项目,将楠竹资源“吃干榨净”,产值实现了翻番。深化“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与省农发集团达成双品牌战略合作,“王岭山”、“壹禾”品牌声名鹊起,扩充订单1万件,销售额达到160万元。新投产的现代化油茶加工线,提升了附加值,实实在在带动了就业增收。好作风也擦亮了乡村旅游名片。
依托3A级棠树岭景区,精心打造“四季向桥”品牌——春赏桃花、夏品蜜桃、秋来登高、冬尝药膳,举办民俗文化周、扶贫集市等大型活动,吸引游客3万人次,创收20万元。古村落、体验馆、采摘园被串联起来,打造出“农事体验+古村探秘”的精品游线。投资百万改造景区立面,制定“十大菜谱”引入李时珍药膳,让游客体验全面升级。巧借乡贤之力打造的“沉香文化园”,深挖红色资源推出的“蕲东烈士陵园”研学路线,正构建起“红绿古”交融的特色品牌体系,为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乡贤群里“云献策”,严督实考保落实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向桥乡深知,作风转变、产业兴旺,离不开坚实的组织保障和长效机制护航。乡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为产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确保好项目有支撑、能落地。
图片4
远方的乡贤是家乡宝贵的财富和纽带。乡里定期举办在外能人视频连线会,在乡公众号开设“能人风采”专栏,这根“乡情纽带”不仅连起了人心,更引来了像“沉香项目”这样的好点子、好项目,为乡村振兴汇聚了强大的外部智慧和力量。干得好不好,制度说了算。乡里建立健全了产业发展考核机制,把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部门,定期督查考核。坚持奖优罚劣,旗帜鲜明地树立“实干者有位”的导向,让各村、各部门内生动力持续迸发,确保振兴动能持久强劲。
从会议室到直播间
从案头学到地头干
从“急难愁盼”清单到“产销两旺”景象...
向桥乡的实践生动证明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绝非虚功
而是锤炼过硬作风的“磨刀石”
更是点燃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引擎”的关键火种
当干部作风实了,服务暖了
发展的路子就宽了
百姓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记者:程 千
一审:梅 益 李科桦
二审: 董 硕 刘明正
三审:童志勇 程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