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获颁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08-30 10:46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武汉一批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相继收到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些老人年近或者过百岁,最年长的108岁。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胜利的见证者。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抗战老战士,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传承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允一’是我母亲在入党时自己改的名字,表示‘一生只允诺一个信仰,就是共产主义’。”谈起母亲,百岁老红军张允一的女儿张延平满是骄傲。

1918年,张允一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败落的大家庭。在父亲的传统意识里,女儿顶多读完小学就可以了,但张允一的母亲不想女儿重复自己“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命运,她希望女儿自立自强,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利用晚上纺纱织布,赚钱供张允一上学。

这也间接促成了张允一的革命人生。1935年,17岁的张允一正在开封女师读书,“一二·九”运动爆发,她被推选为学校抗日后援会主席,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演街头剧,宣传救亡图存。“在学生集会上,她经常登台演讲,还上街演《雷雨》,反串鲁大海,我母亲一辈子都是这样英姿飒爽的形象。”张延平说。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开封成立队部,追求进步的张允一成为其中一员并迅速成长。1937年1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此时,她将名字“张国媛”改为“张允一”。

1938年至1945年,她参加新四军,在河南、湖北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其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张允一留校任教。谈起在延安的这段经历,张允一最难忘的是老红军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她一路前行。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允一积极投身工业战线,先后在湖北省总工会和湖北省经委工作。后来,她主动请缨到基层锻炼,到武汉裕华纱厂任党委书记。她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传统作风,长期住在集体宿舍,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三次到裕华纱厂视察。当时,纱厂是湖北轻工战线的一面旗帜,作为厂党委书记,张允一曾三次陪同毛主席视察。

张允一家里堆满了各类报刊,女儿说母亲90多岁时还每天坚持看报、看电视,了解时事,她总说“人老,思想不能老”,在张允一看来,只有将祖国和世界的大事装在心里,把自身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岳巍 王元宁)

8月21日,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活动,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住在武汉市硚口区的邹崇芬老人家中。

邹崇芬老人已是105岁高龄,抗日战争期间,他是部队的防毒专业技术军官。

邹崇芬于1920年3月出生,老家在湖北省汉川市。1937年8月,日机轰炸武汉时,17岁的他正在武汉读高中。目睹学校和家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同胞流离失所悲惨景象的他,萌生投笔从戎想法。

1938年5月,邹崇芬在武汉街头看到黄埔军校招收国防技术军官的招生公告后,毅然报考该校。最终,他如愿以偿实现从军梦,成为黄埔军校15期泸州本校独立第一大队防化科学员。他也因此成长为我国首批防毒专业技术军官之一。

1940年4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邹崇芬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

“二战期间,国际公约规定不允许交战各方使用生化武器。但日本侵略者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多次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邹崇芬说,他先后在洞庭湖防区、长江防御区及第六战区干训团担任教官,帮助部队培训防毒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部队执行防生化武器任务。

据了解,在抗战期间,邹崇芬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日军战机的一次轰炸中,与他同行的12人中有11人不幸牺牲。在另一次行军途中,他和战友遭到日机轰炸扫射,险些遇难。

1945年8月的一个下午,邹崇芬和战友获悉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后,均高兴得手舞足蹈。

邹崇芬说:“我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参加了抗战,尽了保家卫国职责。我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应该永远勿忘国耻,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通讯员张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