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曾是一个负债30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却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块国字号招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2024年,双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800元。他们致富的密码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水”中。
每天一早,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都会一如往常地直奔酒厂查看生产情况。
走进双垱村紫糯烧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说:“现在每天出酒率基本上在800斤,效益目前来说还可以,去年为村集体增加80万的经济收入。”
通过构建“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双垱村大力发展紫糯烧酒特色产业,提升糯稻收购价格,让村民们成为产业链上的“合伙人”。
酒厂员工郭邦军:“它是村里的合作社种的紫糯,它酿出来的酒,用传统的工艺固态发酵,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醇香绵甜柔,口感相当之好。”
汤庚介绍,紫糯烧酒很受欢迎,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进入深圳、重庆等地市场,销量突破4万斤,创收80万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每亩增收约400元。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说:“自从我们太湖港小流域治理了之后,水质好了,才种这个紫糯。”
太湖港纯净清澈的水质,不仅为酿出高品质的紫糯烧酒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特色水果的种植带来益处,在这片土壤孕育出的“脆冠梨”就是其中之一。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说:“目前村集体有100亩,现在是旺果期,到7月15号就要开园了。”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说:“现在灌溉水质有保障,种出来的梨子甘甜可口,咬一口汁水四溢,非常受市场欢迎。目前销量十分可观,一年产值100万元。”
如今的双垱民富景美,但以前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早在十年前,双垱村紧邻太湖港水库、灌溉渠年久失修,村里的泥巴路狭窄,两车相逢难避让,路边、沟渠边垃圾遍地,风一吹恶臭难闻。
近些年,荆州区加大对太湖港流域的治理,重建万城闸,改扩建金台泵站、太湖港灌区,从沮漳河引水为太湖港流域提供生态补水;清淤疏挖、清障除杂、筑堤护坡,变“死水”为“活水”。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说:“双垱村三面环太湖港,通过这几年的流域治理,水质逐步恢复到Ⅲ类,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农田灌溉也用上了清澈的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垱村“傍”着好水,办起了酒厂,种起了果树,还吸引能人返乡兴办起多个专业合作社。唐兵是土生土长的双垱人,2013年,他返回家乡,投身于水稻种植事业。作为“外雁归来”的典型代表,唐兵创办的邦富农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实施机械化作业和订单农业,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村民收益。这几年,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合作社开展起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荆州市邦富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兵介绍:“以前水稻施用复合肥,价格高,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通过绿色种养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不仅能节约成本,还可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大家的收益。”